点击▼▼▼▼“网盘下载”▼▼▼▼
保存到网盘观看,不保存只能试看2分钟哦!
资源有问题?点此反馈
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王朝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 是刻进骨子里的信仰。当现代灵魂穿越成受尽欺压的农家子,当科举之路布满荆棘与算计,一场关于尊严、才华与命运的博弈就此展开。《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》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主角陈砚在泥泞中挣扎、在风雨中成长的历程,让我们看到一个不甘平庸的少年如何凭借智慧与韧性,在科举的独木桥上劈开荆棘,走出一条从田埂通往朝堂的权臣之路。
一、穿越重生,泥潭中的读书梦
陈砚的人生从一场荒诞的 “真假少爷” 戏码开始改写。作为周举人的独子,他曾锦衣玉食、无忧无虑,却在身份揭晓后被打回原形 —— 成了陈家三房那个连块肉都吃不上的农家子。刚穿越而来的他,面对的是大伯一家的刻薄嘴脸:堂哥陈青闱被全家捧为 “科举希望”,而他和父母只能像牛马般为大房 “当牛做马”。饭桌上,大伯母夺走他碗里的肉,怒斥 “你堂哥读书费心血,要靠吃肉补身子”;田埂间,大哥不顾他腿伤未愈,逼他下地干活,扬言 “养什么养?地里的稻子能自己跑回家?”
在这个 “老陈家规矩就是所有人供子孙读书科举” 的家庭里,陈砚第一次真切体会到 “不读书,连块肉都吃不上” 的现实。当大伯母理直气壮地宣称 “我儿子是老陈家的希望,你们全家就是要为他当牛做马,敢拒绝就是不孝” 时,陈砚攥紧了拳头。他看着父母为供堂哥读书累弯了腰,看着奶奶卢氏偷偷塞给他的半个窝头,在心底呐喊:“老陈家祖训是供子孙后代读书,我也是老陈家的子孙,我凭什么不能读书?”
这个念头像种子般在他心中生根发芽。他向母亲许下承诺:“我给娘挣一诰命夫人当”;他拒绝阿奶 “攒钱娶媳妇、在地里过一辈子” 的劝诫,坚定地说 “在周家的先生一直夸我聪明,将来读书肯定有出息”。可现实的巴掌来得又快又狠,大伯母冷笑 “就你们家这样,读得起书吗”,陈青闱嘲讽 “我读了十年书马上考童生,你让我们放弃我来供你?”
面对质疑,陈砚没有退缩。他想起现代的绘画功底,提出 “不用家里出钱,只求阿奶弄几张纸墨,我自个儿卖画挣钱读书”。母亲虽心疼 “砚儿小小年纪哪知道挣钱的法子”,却还是咬牙拿出父亲当年读书剩下的笔墨纸砚;父亲望着儿子坚定的眼神,叹息着说 “当年我好歹尝过读书的滋味,不想我儿子连读书是什么都不知道,就让他试试吧”。一盏油灯下,陈砚握着粗糙的毛笔,在泛黄的纸上勾勒出未来的轮廓 —— 他知道,这是他摆脱泥壤的唯一机会。
二、画笔为刃,逆境中的谋生路
陈砚的卖画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。带着阿奶进城,十文钱的进城费几乎掏空了家底,祖孙俩只能啃着干硬的干粮在县城奔波。四家店铺接连拒绝,阿奶劝他 “咱们回家吧”,他却固执地说 “我这画一定能卖出去”。当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濒临倒闭的书肆,对着伙计说 “你们收《三国演义》的插画吗” 时,连他自己都没想到,这会成为命运的转折点。
书肆少东家本不屑一顾,嘲讽 “刘关张结拜还能画出什么花来”,可当陈砚展开《桃园三结义》的插画时,所有人都惊呆了 —— 画中人物眉眼鲜活,连胡须的弧度、影子的明暗都栩栩如生,“好似将人放到画中般鲜活”。少东家当即拍板 “一幅画三百个大钱”,可陈砚却微微一笑,又拿出《三英战吕布》《火烧赤壁》两幅佳作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他竟能 “左右开弓” 同时作画,书肆掌柜激动得连声说 “五百文!一幅画五百文,我们全包了!”
这笔钱成了陈砚的第一桶金。他给阿奶买肉包子,阿奶却偷偷换成一文钱的馒头,说 “馒头顶饿”;他把银子塞给母亲,承诺 “一定让您和爹过上好日子”。可好日子还没盼来,更大的矛盾就已爆发。大伯为给陈青闱攀附高侍郎拜师,竟要卖掉陈砚家仅有的十六亩田,还理直气壮地说 “青闱有了功名还怕没田?你该不会想让爹在九泉之下不瞑目吧?”
忍无可忍的陈砚提出分家,却被大伯一家嘲笑 “你爹娘在地里刨食能养活你就不错了,哪来的钱供你读书”。陈青闱更是算着账嘲讽 “读书第一年就要三十八两,把你们家田卖了也供不起”。面对羞辱,陈砚眼神坚定:“我挣的钱足够我读书”。当书肆少东家带着一百两银子上门道谢,说 “你教我把画放封面,囤了三年的书一天卖光了” 时,大伯一家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—— 他们终于明白,这个被他们瞧不起的农家子,早已悄悄握紧了改变命运的钥匙。
三、科举博弈,考场内外的暗战
分家后的陈砚,将全部精力投入科举。他知道 “在这古代王朝,科举是寒门唯一的通天路”,而这条路从一开始就布满陷阱。大伯一家为阻止他,四处散播 “陈砚嘴上说读书,天天出去鬼混” 的谣言;陈青闱靠着贿赂高家管事进了高氏族学,还炫耀 “先生同窗都是最好的,你日日在家读书,能与谁人积攒交情?”
陈砚却另有打算。他通过卖《论语》插画再次惊艳全城 —— 每句圣人言后配一个生动故事,让 “新学论语的幼童一看就懂”,书肆掌柜赞叹 “此物定能卖上千册”。更妙的是,他从书肆少东家口中得知 “高侍郎失了圣宠”,果断放弃高氏族学,对父母说 “高氏族学已不是好去处,把儿子送进去就是推进火坑”。果不其然,后来高氏族学弟子尽数落榜,印证了他的判断。
学籍问题的解决颇具戏剧性。陈砚回到周家,面对养父老周举人的质疑,拿出自己的读书心得,引经据典将这位举人辩得哑口无言。老周举人又惊又喜,当即决定让他进周家族学,还特意找了严厉的杨夫子 “打磨他的性子”,感慨 “玉不磨不成器,这小子太狂,不让他知道天外有天,不会沉下心读书”。
可麻烦接踵而至。周既白(周家真正的少爷)嫉妒陈砚的才华,煽动族人闹事,扬言 “周氏族学不是你这种阿猫阿狗能进的”。就在冲突一触即发时,周家族长及时赶到,怒斥众人:“你们的孩子哪怕有砚儿一成才华,族学也会倾力培养,可他们有吗?” 一句话让闹事者哑口无言 —— 才华,永远是最硬的底气。
四、县试惊彩,案首之名的荣光
县试前夕,风波再起。陈青闱一家为凑钱行贿,贱卖田地还借了高利贷,却仍对陈砚冷嘲热讽 “你考不上的,一百五十两早晚是我们的”。陈砚坦然应战,提出赌约:“若我输了,月底一百五十两给你们;若我赢了,你们交出祖产,下跪道歉”。陈青闱自以为胜券在握,当场签字画押,却不知自己已一步步走向深渊。
考场上,当其他考生对着 “齐师伐谁” 的题目愁眉不展,哀叹 “今年题太难” 时,陈砚却下笔如有神。他早已摸清这个时代的科举考风,包括 “行为逻辑、考场避讳、考官喜好”,更以超越时代的见解写出 “完满严谨、发人深省” 的文章。放榜之日,陈青闱一家敲锣打鼓庆祝,却在榜单上找不到名字;而当县尊亲自点名 “县试案首陈砚何在” 时,全场哗然。
陈砚身着素衣上前,县尊看着他的文章赞不绝口:“此文章上合圣人之言,下合世俗民心,格式新奇前所未见!” 还当场赐银嘉奖,勉励他 “一心向学,不可懈怠”。面对大伯一家的震惊与不甘,陈砚平静地提起赌约。大伯母撒泼耍赖 “我们就不跪,你能怎样”,陈砚拿出字据淡然道:“那就找县尊断案,看看科举舞弊、欺压同族的罪名,你们担不担得起”。最终,大伯一家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交出祖产,屈辱下跪 —— 这一天,陈砚用才华夺回了尊严,也让父母和阿奶挺直了腰杆。
五、府试风波,正义与权欲的交锋
县试案首的荣光未散,府试的暗战已悄然打响。高家为打压陈砚,不仅让他抽到臭气熏天的 “厕号”,还暗中操作让陈青闱 “填错名字仍中榜”,试图混淆视听。放榜时,高家子弟高修远顶着 “案首” 之名嚣张跋扈,嘲讽中了第五十名的陈砚 “土包子就是土包子,不过最后一名还洋洋得意”。
陈砚没有愤怒,反而振臂高呼:“诸君多是农家子,苦读多年却始终不中,为何?不就是这等有权有势的子弟占了名额吗?” 一句话点燃了落榜士子的怒火,众人齐声高喊 “高家不公”“我们要看高修远的文章”。高修远支支吾吾无法背诵自己的文章,破绽百出之际,高家竟狗急跳墙 —— 指使陈青闱纵火焚烧卷库,企图销毁证据,还反咬一口 “是陈砚贿赂考官怕被发现,才煽动闹事烧卷库”。
就在陈砚一家被污蔑拿下,高家以为胜券在握时,微服私访的御史蔡大人及时出现。面对御史的询问,陈砚从容不迫,不仅当场解读《孟子・告子上》中 “呼尔而与之,行道之人弗受;蹴尔而与之,乞人不屑也” 的深意,更以 “大树论” 隐喻高家 “根已腐烂,纵枝繁叶茂也枉然”,句句切中要害。蔡御史惊叹 “此子才学在我之上”,当场揭穿高家舞弊、纵火的罪行,怒斥 “如此才华横溢的神童被你们泼脏水,你们还有良知吗?”
最终,高家兄弟、赵知府等人被拿下问罪,陈青闱也因助纣为虐自食恶果。蔡御史亲自钦点陈砚为府试案首,还向圣上推荐这位 “大梁神童”:“你可愿意随我入京?” 夕阳下,陈砚望着父母含泪的笑容,望着阿奶颤抖的双手,知道这只是开始 —— 从农家子到权臣的路还很长,但他已准备好用才华与正义,在这条路上坚定前行。
结语:星光不负赶路人
《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》用一场酣畅淋漓的逆袭,诠释了 “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 的真谛。陈砚的故事里,有穿越者的金手指,更有普通人的坚韧与智慧 —— 他用画笔劈开生路,用才华对抗权欲,用正义唤醒人心。在 “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 的信念中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年的成长,更是对 “读书改变命运” 最生动的注解。
当朝堂的大门为陈砚缓缓打开,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个从泥壤中走出的少年,终将带着家人的期盼、百姓的厚望,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权臣传奇。毕竟,星光从不负赶路人,而正义与才华,永远是照亮前路的最亮光芒。